9

評馬國棟編著《極端!?異端!?「基督教會」"Church of Christ"》 (香港﹕香港基督徒短期宣教訓練中心暨佈道資源供應中心,1997年12月初版)

Eric Yip 葉永恆
版本1.31 (1999年8月27日)

版權所有, 請勿轉載. 歡迎超連結, 但請先通知.

短宣出版的這本書,是第一本全面研究「香港基督教會」的專書,據作者稱「粗略估計,我們最少花了1,000小時研究這教派。」(頁12。下文引述該書只註頁數),但很可惜該書的資料有不少失實之處。本文重點不在討論「香港基督教會」的信仰﹐而是討論馬書引用資料的問題。(馬書對基督教會教義的誤解,請參 另文(http://www.wstiandi.com/coc/hkicoc2.asp)〔注意:此連線間中有問題,重按即可〕)。

一、張冠李戴,殃及池魚

該書頁25謂「『香港基督教會』源於『基督教會』(現稱國際基督教會)」。查「香港基督教會」屬於「國際基督教會」(International Church of Christ),但不是凡稱作「基督教會」(Church of Christ)的都屬於「國際基督教會」。事實上「國際基督教會」把不屬他們的「基督教會」稱為("mainline" Church of Christ)。 (註1)由於兩者都叫「基督教會」﹐極易混淆﹐為方便表述,我下文盡量不用「基督教會」這個名稱﹐而用「傳統基督教會」來稱那些不屬「國際基督教會」的「基督教會」。馬書說「基督教會」現稱「國際基督教會」是不準確的﹐因為絕大部份「基督教會」都不是「國際基督教會」。 (註2)

「國際基督教會」有一個全球性的組織,各地方教會不完全自治;「傳統基督教會」奉行地方教會完全獨立自治。「國際基督教會」認為要先決定作門徒才受浸,然後才是基督徒,並稱之為「革命性的信念」;「傳統基督教會」認為作門徒就是作基督徒。「國際基督教會」有一對一門徒訓練(即師徒制),「傳統基督教會」沒有這一套。 (註3)

「國際基督教會」跟「傳統基督教會」雖然歷史上有關係,但早已劃清界線, (註4)可惜馬書對兩者的歷史關係及信仰分歧似乎認識不深,因此書中把凡冠有「基督教會」名字的書刊人物都一律視作「香港基督教會」的,以致錯誤不少﹐引來誤會。

例如馬書說「『基督教會』在八十年代進軍香港,但初期不是十分活躍,曾於香港灣仔謝斐道設書刊分發處,出版一些書籍。」(頁16)事實是﹕「傳統基督教會」早於二十年代傳入香港及內地, (註5) 八十年代傳入的是「香港基督教會」(當時叫「Crossroads Movement」,因為他們多是美國佛羅里達州Gainesville 市的Crossroads Church of Christ 及與他們有聯繫的教會派來的)。另外位於灣仔謝斐道的所謂書刊分發處也不是「香港基督教會」的。

又例如馬書說「香港基督教會」聚會不用樂器,並引《他們是誰》一書為據,但又用小字附註說「但他們會在一些表演及唱某些歌曲時,使用結他或樂器。」(頁21)其實《他們是誰》是「傳統基督教會」出版的﹐而不是「香港基督教會」出版的﹐只要查一查「國際基督教會」的書就知道「國際基督教會」並不反對用樂器唱詩。 (註6)

又例如馬書第四章及第五章用了五十多頁討論「基督教會」的教義,註釋多達107條,但其中只有註釋第71條是引用「香港基督教會」的出版物,另兩條註釋引華爾克《基督教會史》,其餘104條註釋都是引用「傳統基督教會」的書。另外,書中第43頁有6本小冊子的照片,其中《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及《天國鑰匙》是「香港基督教會」出版的,其餘4本都是「傳統基督教會」出版的。這樣放在一起只會混淆視聽。又這兩章中頁80, 90, 98, 108的照片都是「國際基督教會」的,與「傳統基督教會」無關。把這些資料混雜在一起﹐只會令人誤以為「傳統基督教會」與「國際基督教會」是相同的。

這樣張冠李戴是全書最致命的錯誤。第一,假如我是「香港基督教會」的信徒,我大可以說這些既不是我們教會出版的書,根本不必理會,那麼馬書這佔全書三分一篇幅的資料就白費了。第二,假如我是「傳統基督教會」的信徒,因為馬書這樣張冠李戴而被人誤以為「香港基督教會」的信徒,真是含冤莫辯。第三,假如馬先生覺得「香港基督教會」有問題,「傳統基督教會」也有問題,就應該分兩本書,或至少把這兩個團體分兩章討論,並加以比較。如果馬先生只對「香港基督教會」感興趣﹐就應該改書名﹐以及只引用「香港基督教會」的出版物。可惜馬先生似乎不知道兩者的分別,難怪他說﹕「以下內容,是摘自「基督教會」所出版的書,我們細心分析也們對聖經的理解,找出很多就是參加「香港基督教會」的信徒也不知的理念。」(頁75)所引的是「傳統基督教會」的書,卻據此來討論「香港基督教會」的理念,「香港基督教會」的信徒「不知」不是正常不過的事嗎﹖

一言以蔽之,馬先生混淆了「國際基督教會」及「傳統基督教會」這兩個團體,誤把馮京作馬涼﹐既誤導讀者,又殃及池魚。

二、資料不全,考據不慎

作者全書討論的重心既是近年掀起滿城風雨的「香港基督教會」﹐而非傳入香港超過半世紀一向與其他教會相安無事的「傳統基督教會」,理應多方搜集資料,查核資料﹐以免傷及無辜。短宣在基督教圈子裡地位崇高,講座音帶暢銷全城,又備受傳媒重視(見頁73馬先生接受傳媒訪問照片)﹐曾聽過該講座的多達2500人(頁12)﹐又「有不少機會應邀在大小的教會聚會、神學院等講授有關此教派」 (頁12),在這以耳代目的社會裡,如果資料有錯,對各方面造成的破壞及影響恐怕難以彌補。

很可惜馬書搜集的資料並不全面。當「香港基督教會」傳道團還未來港之前,本地「傳統基督教會」的傳道人已提醒信徒小心,並曾出版小冊子《完全委身於基督抑或一個制度﹖完全委身還是極端主義﹖》 指出有關問題,(註7)特別是現在為人詬病的師徒制(當時叫prayer partners)。馬書幾乎集齊本地「傳統基督教會」近年的出版物,唯獨漏了這本。

此外最早留意「國際基督教會」的是備受他們困擾的美國的「傳統基督教會」,他們曾出版專書、專文,甚至在「傳統基督教會」的大學召開會議討論,跟他們對談﹐可惜馬書都沒有留意,或未加引用。 (註8)

此外,馬書甚少引用「國際基督教會」的出版物﹐使全書對「香港基督教會」的批評欠缺堅實的証據。這是由於馬書混淆了「國際基督教會」及「傳統基督教會」,誤以為引「傳統基督教會」的資料就足以批判「國際基督教會」。其實馬先生大可以輕易從互聯網找到「香港基督教會」及「國際基督教會」的網頁(分別是http://www.hkcoc.orghttp://www.icoc.org), 裡面有他們的信仰說明及常見問題解答。另外又可以從「國際基督教會」的書店訂購他們的書刊(網址http://www.dpibooks.com) (註9)「國際基督教會」的書唾手可得而不加引用,反而大量引用早已跟「國際基督教會」劃清界線的「傳統基督教會」的書來作箭靶,在方法上是嚴重錯誤。

馬書引用二手資料沒有查証﹐以致資料錯誤。例如頁12說「「基督教會」(Church of Christ)是一個國際性的教會,50年代崛起。......1997年已有145,700信徒。」查近代「傳統」Churches of Christ 發源於上世紀的英國、美國,一般百科全書都有收錄,可參"Disciples of Christ", "Churches of Christ", "Christian Churches" 等條目﹐即使馬書曾引用的華爾克《基督教會史》也有提及﹐只是馬先生一時不察。 (註10)而據Christianity Today 估計今天美國「傳統基督教會」信徒約160萬。 (註11)說他們50年代崛起,相信是照抄《時代論壇》1990年7月8日一文的資料, (註12)但《時代論壇》該文並未註明出處。如果說「國際基督教會」50年代崛起也不對,該會領袖Kip McKean1954年才出生。如果說是從「國際基督教會」的前身Crossroads Movement 算起也不對,因為Kip McKean 的師傅Chuck Lucas 60年代末才在Crossroads Church of Christ開始工作。 (註13)其實五十年代出現的是1956在波士頓成立的Lexington Church of Christ﹐那是一所「傳統基督教會」﹐曾在那裡傳道的包括耶魯神學院教授Abraham Malherbe(他近年曾在香港中文大學演講),當時他仍在哈佛神學院讀博士。 (註14)1979年Kip McKean到波士頓後才把Lexington Church of Christ改稱Boston Church of Christ﹐但兩者的人事信仰已大有不同。 (註15)這可能只是個小問題,但足以說明馬書查核資料不慎。

此外,書中頁76照片中的澳洲一所「基督教會」馬先生肯定是「國際基督教會」嗎﹖我很懷疑,因為「國際基督教會」十居其九並無固定聚會地方,而澳洲上個世紀已有「傳統基督教會」。如果那所教會真的不是「國際基督教會」的話,馬先生又傷害了一群基督徒。又書中116頁轉載Christianity Today 1997年9月1日頁65一對「曾任『基督教會』領袖的美國籍夫婦」的照片,並加註明「現今已參加純正教會」。這對夫婦叫Rick and Sarah Bauer﹐我曾給電郵Sarah Bauer (sbauer@internetMCI.com)查詢他們是否已跟「傳統基督教會」斷絕關係,她於1998年10月15日以電郵回覆我說:"...we are in the process of looking for a church in our new locations.  We're [sic] have attended some churches of Christ as well as other Bible churches."。馬先生說 Bauer 夫婦「現今已參加純正教會」,即是說他所批評的 church of Christ 也應算為純正教會了,不知馬先生再版時會刪去這句附註嗎﹖事實上照片中Rick Bauer拿著的一本書Toxic Christianity是他的著作﹐是研究「國際基督教會」極佳的資料冊﹐裡面有很多第一手資料﹐但馬先生卻完全忽略了。

馬書花了很多篇幅評論「基督教會」的教義,但他對「傳統基督教會」的認識不深。馬書把他們的「錯謬」歸咎於「錯誤引用神學的方法,或無堅固的神學基礎。」(頁99)如果馬先生只是「誤中副車」,本來是想評論「國際基督教會」而非「傳統基督教會」,那麼我不必花時間澄清他對「傳統基督教會」的誤解。例如他說「基督教會」「將舊約聖經排除於基督教信仰之外」(頁100)、「透過好行為去達成得救」(頁112)、「全面否定了教會歷史中偉大的聖徒和為堅守真理而捐軀的宗教改革家」(頁103)等都是錯誤的推論。 (註16)但假如馬先生對「傳統基督教會」仍感興趣,宜先參考近年出版的相關學術論著﹐特別是近年由Everett Ferguson著Eerdmans 出版社出版的The Church of Christ: A Biblical Ecclesiology for Today。 (註17)這些書並不是「傳統基督教會」的出版社出版的傳教小冊子,而是著名基督教出版社出版的學術著作﹐相信從這些書研究「傳統基督教會」﹐較馬書引述的單張小冊會更客觀、更深入、更不易誤會。

馬書對「國際基督教會」的核心問題----師徒制並未深入剖析,只有3頁(頁124-126)。所謂師徒制這種門徒訓練方法不是「國際基督教會」獨有的。如果研究一下Shepherding Movement 這種一對一門徒訓練方法的背景、發展、流弊等,就會發現「國際基督教會」的主要問題不在舊約、浸禮、教會觀等,而是該會金字塔式的權力架構、極具壓力的師徒關係等一般接受Shepherding Movement的教會也會出現的問題。馬書輯錄的見証中幾乎每篇都提到這種制度,並指出有些信徒深受這種制度傷害最終完全放棄了信仰。事實上全世界傳媒留意「國際基督教會」也只是因為他們這種高要求、大壓力的門訓方式,而不是浸禮等教義問題。Shepherding Movement 在「傳統基督教會」裡產生了「國際基督教會」,在其他宗派也會造成傷害,馬先生應深入探討此點﹐以免其他教會也出偏差。這方面的論著其實也很多﹐馬先生似乎留意不足了。(註18)

我對「香港基督教會」的認識不深,對他們的研究投入的時間也遠不及短宣同工粗略估計的1,000小時,錯漏恐怕不少。但馬書張冠李戴、殃及池魚、資料不全、查証不慎,不但對「香港基督教會」的信徒幫助不大(錯引資料自然欠說服力),又給「傳統基督教會」的信徒帶來不必要的傷害,所以撰此長文以正視聽。最後,我勸讀者如果想全面了解「國際基督教會」,應該自行到http://www.reveal.org這個網址查看,那是全球關於「國際基督教會」最完備的資料庫,有正反兩方面的意見﹐而且不斷更新,可謂「一網打盡」,所有資料(特別是「國際基督教會」前信徒的個人見証)網主都設法查証(他不是「國際基督教會」也不是「傳統基督教會」的信徒)﹐美中不足的是沒有中文資料。

「先訴說情由的,似乎有理,只怕經不起對方的質問。」(箴18:17,《現代中文譯本修訂版》)

___________

註1:例如波士頓基督教會長老 Gordon Ferguson, Prepared to Answer (Woburn, MA: Discipleship Publications International, 1995), 119-133就闢有專章論「國際基督教會」及「傳統基督教會」的分別。

註2:據「國際基督教會」網頁http://www.icoc.org謂1998年5月全球有330間屬「國際基督教會」的教會﹐而據Mac Lynn統計單在美國已有13080間屬「傳統基督教會」的教會。(Mac Lynn, Churches of Christ in the United States Inclusive of Her Commonwealth and Territories, 1997 Edition (Nashville, TN: 21st Century Christian, 1997) 17. 必須指出的是Christian Church/Church of Christ 的教會在香港也叫「基督教會」, 而一些叫「基督教會」的也跟Churches of Christ全無關係。總之, 不是凡稱「基督教會」就是「國際基督教會」。

註3: 這裡列出的幾點只是「國際基督教會」跟「傳統基督教會」分別的犖犖大者。「國際基督教會」的教義見「香港基督教會」網址http://www.hkcoc.org。 至於「傳統基督教會」對「國際基督教會」教義的評論,最詳盡的是Jerry Jones, What Does the Boston Movement Teach?, Volume I , II (Bridgeton, Missouri: Mid-America Book and Tape Sales, 1990), What Does the Boston Movement Teach? Volume III: A Critique of Kip McKean's Article "Revolution Through Restoration" (Bridgeton, Missouri: Mid-America Book and Tape Sales, 1993) .Jerry Jones 是 New Orleans Baptist Theological Seminary 的神學博士,曾在波士頓基督教會擔任長老,因認為該教會日漸偏離聖經而離開.
  
註4: 關於「國際基督教會」的歷史,可參該會領袖Kip McKean, "Revolution Through Restoration: From Jerusalem to Rome: From Boston to Moscow, " UpsideDown, no 2 (1992). 該文亦見「國際基督教會」網址http://www.icoc.org。至於「國際基督教會」與「傳統基督教會」的歷史關係,見Tom Jones and Roger Lamb, "You might be fighting God," 原載Discipleship Magazine (Spring 1991), 較新版本見"Church History in Miniature," in Thomas A. Jones, ed., The Disciple's Handbook (Woburn, MA: Discipleship Publications International, 1997), 103-12. 至於「傳統基督教會」怎樣看「國際基督教會」的歷史演變﹐可參Jerry Jones前揭三書。

註5:「傳統基督教會」來華的歷史見劉粵聲﹕《廣州基督教概況》(廣州﹕東山書局,1937)28-29。「傳統基督教會」在香港及中國的歷史尚可參考 Tom Tune, Ah Wing's Elizabeth Bernard , Elizabeth Bernard 1930年代來華傳教,1971年在港去世.Tom Tune 是六十年代來港傳教的「傳統基督教會」傳教士.

註6: Gordon Ferguson, Prepared to Answer, 128-131.至於「傳統基督教會」不用樂器的原因可參Everett Ferguson, A Cappella Music in the Public Worship of the Church, rev. ed. (Abilene, TX: Biblical Research Press, n.d.)及Everett Ferguson, The Church of Christ: A Biblical Ecclesiology for Today (Grand Rapids, MI: William B. Eerdmans, 1996), 272-273. 又可參Jack P. Lewis, "A Cappella Worship in the Assembly", Bulletin of Harding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 of Religion
 

註7: 由「傳統基督教會」傳教士M. H. Tucker及Jack McGhee 合著。(香港﹕基督教會﹐缺出版年[約八十年代末])

註8:專書有Flavil R. Yeakley, Jr., ed., The Discipling Dilemma (Nashville, TN: Gospel Advocate, 1988), Jerry Jones前揭三書。論壇有美國田納西州 Henderson市 Freed-Hardeman University, Freed-Hardeman Forum (1987)及美國田納西州 Memphis 市Harding Graduate School of Religion﹐The Boston Movement: The Master's Plan For Evangelism?, Fourteenth Annual Preachers' Forum, April 17, 1990. 專文更不勝枚舉。

註9: 我推薦波士頓基督教會長老 Gordon Ferguson的Prepared to Answer ,該書詳論「國際基督教會」對其他宗教宗派的批判。

註10: 華爾克著﹐謝受靈原譯﹐趙毅之修譯﹕《基督教會史》(增訂本)(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76年再版), 883-885.中文教會歷史書中以博饒本著﹐王國顯等譯﹕《走天路的教會》(香港﹕晨星出版社﹐1989年), 265-275對「傳統基督教會」的歷史說明得最詳細﹐也給予很高的評價。

註11: Randy Frame, "The Cost of Discipleship? Despite allegations of abuse of authority, the International Churches of Christ expands rapidly," Christianity Today, September 1, 1997, 65. 可惜《時代論壇》534及535期繙譯該文時沒有把這句譯出。原文是"McKean grew up in a Methodist home, and made a commitment to Christ while a student at the University of Florida in Gainesville upon visiting one of the 13,000 independent Churches of Christ congregations. That 1.6 million-member denomination is distinctive for shunning instrumental music during worship. In 1987, the denomination distanced itself from McKean's group, which it labeled as divisive, authoritarian, and dangerous."譯文是「他成長於一個循道派的家庭﹐讀大學學時信主﹐當時正是參加一個「基督教會」(Church of Christ)的聚會。後來「基督教會」在八七年與麥基恩的教會劃清界線﹐指她「引起分裂、極權主義和危險的。」(轉引自馬書頁143)如果把原文譯出來﹐讀者就更清楚「傳統基督教會」不等於「國際基督教會」。

註12: 吳鳳燕﹐何永康﹕《新興教派進軍大專校園》﹐《時代論壇》, 1990年7月8日, 壹。該文有三處錯誤或不準確的地方﹕1. 「香港基督教會」的英文不應稱 Church of Christ﹐因為這會使人誤會「傳統基督教會」等於「香港基督教會」﹔2. 「於五十年代崛起於美國波士頓」是誤會。1956年成立於波士頓是一所「傳統基督教會」Lexington Church of Christ﹐(據Mac Lynn, Churches of Christ in the United States (Nashville, TN: Gospel Advocate Company, 1991), 202)﹐ 那時還未有「國際基督教會」3. 「七十年代已進軍本港」年代有誤﹐見正文。

註13: Richard T. Hughes, Reviving the Ancient Faith: The Story of Churches of Christ in America, (Grand Rapids, MI: William B. Eerdmans, 1996), 358.

註14: Thomas H. Olbricht, Hearing God's Voice: My Life with Scripture in the Churches of Christ, (Abilene, TX: Abilene Christian University, 1996), 265.

註15: 事實上不少原來屬於Lexington Church of Christ 的信徒在Kip McKean 的影響下再受浸﹐而Lexington Church of Christ 也改名為Boston Church of Christ, 見Kip McKean, "Revolution Through Restoration: From Jerusalem to Rome: From Boston to Moscow, UpsideDown, no. 2 (1992)

註16: 「傳統基督教會」也重視舊約研究﹐例如任教Princeton Theological Seminary 的J.J.M. Roberts, 英譯Theological Dictionary of the Old Testament (TDOT)第一及第二卷的John T. Willis等都是「傳統基督教會」的舊約學者。而「傳統基督教會」對宗教改革家的高度讚揚可參考C. Leonard Allen and Richard T. Hughes, Discovering Our Roots: The Ancestry of Churches of Christ (Abilene, TX: Abilene Christian University Press, 1988). 又如著名福音派暢銷書作家及守約者運動(Promise Keepers)積極支持者Max Lucado也是「傳統基督教會」的傳道人。

註17: 例如教義可參Everett Ferguson, The Church of Christ: A Biblical Ecclesiology for Today,歷史可參天主教學者Richard M. Tristano, The Origins of the Restoration Movement: An Intellectual History (Atlanta, GA: Glenmary Research Center, 1988), Richard T. Hughes, Reviving the Ancient Faith: The Story of Churches of Christ in America ;釋經方法可參F. Furman Kearley, Edward P. Myers and Timothy D. Hadley, eds., Biblical Interpretation: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Studies in Honor of Jack Pearl Lewis(Grand Rapids, MI: Baker Book House, 1986)﹐此書作者全屬「傳統基督教會」的學者﹐包括馬先生母校芝加哥惠敦神學研究院的新約及考古學教授John McRay. 著名聖經學者Gordon D. Fee在所著New Testament Exegesis: A Handbook for students and Pastors, rev. ed. (Louisville, KY: Westminster/John Knox Press, 1993), 12, 166也認為該書是一本有用及實用的書, 又Emory University 的John H. Hayes 與「傳統基督教會」的學者 Carl Holladay合撰了一本釋經入門書 Biblical Exegesis: A Beginner's Handbook (Atlanta, GA: John Knox Press, 1982)﹔釋經歷史可參M. Eugene Boring, Disciples and the Bible: A History of Disciples Biblical Interpretation in North America (St. Louis, MO: Chalice Press, 1997), Thomas H. Olbricht, "Hermeneutics in the Churches of Christ, " Restoration Quarterly 37(1995):1-24 (案﹕此期刊屬「傳統基督教會」刊物)。如果要探討「傳統基督教會」在近代基督教歷史的發展及地位,應參考Richard T. Hughes, "Are Restorationists Evangelicals?" in Donald W. Dayton and Robert K Johnston, eds., The Variety of American Evangelicalism (Downers Grove, IL: InterVarsity Press, 1991), 109-134. 及 David Edwin Harrell, Jr. "Christian Primitivism and Modernization in the Stone-Campbell Movement" in Richard T. Hughes, The Primitive Church in the Modern World ( Urbana and Chicago, IL: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95), 109-120.

註18: 「國際基督教會」稱這種門徒訓練方式為 "Discipling", 見Gordon Ferguson, Discipling: God's Plan to Train and Transform His People (Woburn, MA: Discipleship Publications International, 1997). 關於Shepherding Movement,可參看B. Barron, "Shepherding Movement (Discipleship Movement)," in Daniel Reid, ed., Dictionary of Christianity in America (Downers Grove, IL: Intervasity Press, 1990). Barron 明確指出「國際基督教會」的前身Crossroads Movement 是受到Shepherding movement 的影響。他說 "in the late 1980s shepherding remained popular, having spread to many other groups, such as the Crossroads movement in the independent Churches of Christ." 至於Shepherding Movement的領導怎樣自我評價這個運動﹐參Robert Digitale "An Idea Whose Time Has Gone? An apology from one of shepherding's pioneers has resurrected discussion of the pros and cons of the movement," Christianity Today, March 19, 1990, 38-42。這運動對信徒的傷害見Ron and Vicki Burks, Damaged Disciples: Causualties of Authoritarian Churches and the Shepherding Movement (Grand Rapids, MI: Zondervan, 1992).「傳統基督教會」對Shepherding movement 的評論,可參 Jerry Jones 前揭三書及Bob Hendron, Which Way the Church? Leadership Choices in Days of Crisis (Nashville, TN: 20th Century, 1985).

本文尚在修訂,查閱最新版本請到
http://www.wstiandi.com/coc/hkicoc.asp

email to Eric Yip 給葉永恆電郵 ewhyip@pacific.net.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