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聖餐的意義】
經文:林前十一:17 - 34

鐘鵬章
Source: 歸正學義網


引言:

  拿破侖將軍在十八世紀尾是震撼歐洲的法國皇帝。他一生東征西伐,晚年卻落得很悲慘,被放逐至一個大西洋的孤島 - 聖赫勒那島,死時才五十二歲。他晚年信了耶穌。有人曾問他, 甚麼是他一生中最快樂的事?問的人以為拿破侖會說是他輝煌的戰役,或是他建立巴黎凱旋門,或是他制定了法典留名青史。。但拿破侖說:他最快樂的一刻是第一次守聖餐,記念耶穌基督。 像一個用雙手几乎橫掃歐洲的大將軍,來到晚年,心里卻以守聖餐記念耶穌為人生最大的樂事,可想而知耶穌基督在他身上所做的是何等奇妙的救恩。不知道弟兄姊妹在守聖餐的時候是否也有那種興奮快樂的心情? 我們教會每個月第四個主日都虔守聖餐,一旦我們習慣了守聖餐的時候,我們有可能把它當作是入廟拜神,入屋脫鞋的一種禮儀。所以我有必要在這里提醒大家守聖餐的意義。

本論:

  這段經文的結構很像一個漢堡包:第23 - 26節是守聖餐的意義,是它的肉﹔第17 - 22 和27 - 34 節是守聖餐應有的心態,是那兩塊夾肉的面包。我先和大家吃那塊肉,就是守聖餐的意義。

一、守聖餐的意義(23 - 26節)

  主耶穌在世的時候,他親自設立了兩個聖禮,就是洗禮和聖餐。簡單的說,洗禮是一種入會的禮儀,在眾人面前宣告自己是屬于基督的門徒,以后要遵守基督的教導。聖餐又有甚麼特別的意義呢? 從這段經文來看,耶穌設立聖餐,是要人記念他(第24,25節),表明他的死,直等到他來(26節)。

  為甚麼耶穌要人記念他?上帝造人,他是最明白人的內心,知道人很健忘。所以在舊約時代上帝是叫人堆砌石頭,立一個碑來記念他。譬如以色列民走干地過約但河,上帝就命令他們把十二塊石 頭立在河中,另外十二塊石頭立在岸上記念這件大事。 日后,他們的子孫問這些石頭是甚麼意思,他們就可以一一地解釋。同樣的道理,耶穌在十字架上為世人舍身流血,他知道人很健忘,在保羅寫這本哥林多前書的時候,離開耶穌被釘十字架還不到三十年, 但已經有人質疑耶穌是否有復活這回事。我們信耶穌的時候可能很激動,有的還痛哭流淚。但事過境遷,心就開始麻木,敬拜、讀經、禱告、團契。。都不再有興奮之情。所以, 耶穌基督設立聖餐是提醒信徒他在十字架上所做的救贖大恩。這是因為耶穌愛我們,才要我們記念他。

  怎樣記念耶穌呢?埃及法老王庫夫(khufu)在五千年前建立最大的金字塔(高500尺,占地十三畝,用2.3million 塊石頭,十萬奴隸,花20年),這是他的墳墓,讓人瞻仰以記念他。毛澤東要人怎樣記念他?他躺在一個玻璃做的陵墓供人憑吊,每星期都要修修補補,非常可憐。耶穌要人怎樣記念他呢? 沒有宏偉的金字塔,沒有陵墓,只是一個簡單的儀式。這段經文告訴我們,我們所吃的餅是代表基督的身體,所喝的杯是基督的血所立的新約,我門每逢吃喝的時候,是要記念耶穌基督,表明主的死,直等到他來。這是記念他犧牲的大愛,更重要的是,他應許他要再來! 我們真要感謝主,在第26節跟在句子“表明主的死”后面的是個逗號,不是句號,不然我們所記念的主是死了的主,不是活著的主!守聖餐的細節不是很重要的,譬如多久才守聖餐,誰來領聖餐,一個杯還是很多杯,甚麼餅,甚麼酒。。這些都可由教會自行斟酌來辦。一般上,傳統的教會只允許已經受洗的會友吃餅喝杯﹔對于那些受紀律處罰的會友,他們會被令停止領聖餐。

  這段經文本來很簡單,但在解釋吃餅喝杯的時候,究竟發生了甚麼事各有不同,以致在教會史上造成很大的紛爭。我在這里把四個不同的解釋簡單地和大家分享:

  A。化質說(Transubstantiation):羅馬天主教認為,彌撒進行時,就有神跡發生,餅與酒會真實地變為基督的身體與血,盡管物品的官感特質 - 知覺、味道、氣味 - 保持不變。因此,按天主教的教訓,基督在聖餐中再一次將自己獻上為祭,而參與者實際上是分領基督的身體。

  B。同領說(Consubstantiation):這是路德宗的觀點。意思就是,耶穌的身體與血,是真正的存在聖餐的物品中間,但餅與酒卻保持不變。餅與酒沒有按字面意思變為身體與血(如羅馬天主教所教導的)。馬丁路得將這點加以說明,如將鐵塊放在火中,熱力雖然滲透鐵塊,而鐵塊仍然是鐵塊。路德宗與羅馬天主教會的觀點也不同,他們反對基督在聖餐中持續獻祭之說。

  C。記念加恩典說:這是改革宗加爾文的觀點。他反對按字面意義解釋基督在聖餐時的同在,他認為餅與酒只是象征,不過守聖餐的人可以領受到基督的恩典。這是我們教會的立場。

  D。紀念說:這是瑞士改革家慈運理的觀點。餅與酒只是象征,以紀念基督的死。別無其他意義, 就好像我們記念國父孫中山先生,拿個花環,鞠個躬一樣。 參與者是透過這象征式的行動,來表明對基督的信心。

二、守聖餐的心態:(17 - 22,27 - 34節)

  先看一看哥林多教會的人吃聖餐時的心態。當時在虔守聖餐之前,他們有一個愛筵,就是吃晚餐(第20節)。這是一天里最重要的一餐,來的人有許多是奴隸,很窮的,沒有得吃。 有錢的主人帶了食物來,就聚集在一起,不跟奴隸們同坐, 只顧自己吃得飽飽,喝得酩酊大醉。保羅斥責他們這種要不得的行為(17 - 22節),稱之為分門別類或分門結黨。第27節的“不按理吃主的餅,喝主的杯”說的是不分辨物品是代表主的身體和主的血,不把主舍身流血的救贖大工當作是一回事,所以才會有那種輕貧重富,沒有愛心的行為。

  保羅要他們應當自己省察,然后才吃喝這個餅和杯。對我們來說,在守聖餐之前,我們要省察甚麼?(一)省察我們自己的行事為人,配不配得吃這個聖餐。我們來之前,當然沒有大吃大喝,但我們對人若存有憎恨、埋怨、輕視弟兄的心,來到主的桌前,領受聖餐,是十分不配的。(二)省察我們和主的關系。我們對主的愛是否已經冷淡到一個地步,甚麼都沒有胃口了?主給我們一個省察的機會,認罪悔改,才守聖餐。

  第30節說的那些遭遇不幸的人,大概是他們在守聖餐時仍然紛爭結黨,不肯悔改,所以保羅說他們是吃喝自己的罪。他們把主的恩典棄之如敝屣,才會招致主的懲治。

結語:

  守聖餐其實不是一種禮儀,而是表示基督耶穌多麼的愛我們,多麼迫切的希望和我們在靈里相交,才設立了聖餐。 我們則是借著守聖餐表達我們對他的愛和效忠。以前當兵的時候,我們在國旗之前, 宣誓效忠國家,捍衛國土人民。作個基督徒,我們每個月吃餅喝杯,是表達我們對主的效忠,至死不渝。德國腓特烈大帝(Frederick the Great)有一次設宴招待貴賓,出席的有他的將軍。其中一個將軍 ,Hans von Zieten 推辭,理由是他要到教會守聖餐。几天后,在另一個場合,腓特烈大帝和一些將官就拿Hans 的守聖餐來作笑料。Hans 站起來對大帝說:“陛下,我信的主是一個比你還大的君王,我宣誓對他一生效忠,至死不渝。我是基督徒,對你們不尊崇我的主,把聖餐當作笑料, 我不能靜默不語。”大帝身旁的人都嚇了一驚,以為Hans 會凶多吉少,有被處死的可能。想不到大帝拉著他的手,求他寬恕,說以后再也不會將守神聖的聖餐視以為恥。親愛的弟兄姊妹,在人面前, 你會視守聖餐為恥嗎?還是對主效忠,至死不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