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堂會】
經文:提前三5;徒六2-3;提前二1-2

陸輝牧師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總幹事)


  從教會增長的研究趨勢來看,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開始流行「教會增長」,至二十世紀末已轉化為「自然教會發展」及「健康堂會的建立」。簡而言之,教會的發展從治標的層次提昇至治本的層次,從局部發展的層次提昇到整體的層次。筆者聚焦於「家庭的健康」、「群體的健康」及「社會的健康」三個範圍,嘗試按部就班,探討怎樣建立一個健康的教會。

一、家庭的健康

  提摩太前書3章5節:「人若不知道管理自己的家,焉能照管神的教會」反映出健康家庭的重要。在舊約時代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位,是培育下一代的首要場所。新約時代繼承了這個觀念,亦將這觀念應用於教會治理上。懂得建立及管理家庭的人,才可以承擔管理教會的責任。
  香港社會雖然基本上仍以家庭作基本單位,但固有的家庭傳統正日漸瓦解,一夫一妻白頭到老的「核心家庭」正面臨嚴峻的衝擊。取而代之的是多元的「家庭」觀念,如一人的未婚者家庭、不要婚姻保障的二人「未婚家庭」、離婚或喪偶的「單親家庭」,以及單方或雙方皆是過來人的「再婚家庭」。幼兒中心和學校中不乏來自破碎家庭的學生,因此堂會中的家庭牧養職事,除「核心」家庭外,應發展上述「多元」的家庭事工。

二、群體的健康

  使徒行傳6章2-3節:「我們撇下神的道,去管理飯食,原是不合宜的。所以弟兄們,當從你們中間選出七個有好名聲、被聖靈充滿、智慧充足的人,我們就派他們管理這事。」這是教會組織成形、行政管理的開始。當初期教會人數增多,使徒便設計了一套新的模式來管理,使他們可以專心以祈禱傳道為事,繼續實踐主耶穌交付的大使命。因此群體的健康在這裡是指健全的組織,作為支持整個群體發展的基礎。教會要反省個別的組織架構,看看能否有效地推動從異象而生的使命。彼得聖吉(Peter Senge)的《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The Fifth Discipline -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特別指出任何機構都要因著時代的轉變,反省及檢討現時的組織架構,是否仍然可以有效地實踐時代的使命,並且努力建立團隊,一同學習,把握機會及創造發展的機會。
  本港堂會亦須進行組織結構的反省,使教會可以從「受助」的差會時代,進入「自助」的獨立時代,繼而進入廿一世紀的「互助」的發展時代。從創會以來就一直實施的治會制度及模式,能否培訓足夠的人才,建立一個具個人誠信、彼此關顧、互相信任及有效率的團隊,有目標地帶領教會回應廿一世紀的挑戰呢?這正是我們要面對的重大課題。

三、社會的健康

  提摩太前書2章1-2節:「我勸你第一要為萬人懇求,禱告,代求,祝謝。為君王和一切在位的,也該如此,使我們可以敬虔端正,平安無事的度日。」教導我們教會應為執政管治社會的領袖禱告,因為社會需要透過他們的公平公義及有效率的管治,才能保持穩定繁榮(平安無事的現代應用),而教會才能享有宗教自由,自主地敬拜神及服侍人,過真正聖潔的生活,見證神的榮美。教會即使身處一個百病叢生的病態社會,本身仍須對社會的問題作出回應。我們不能期望先將教會變成健康的教會,才去改變我們所身處的社會;反之,我們卻要作「受創的醫治者」,盡上一己所能去建設一個健康的社會。九七前我們已定下「留港建港」的路向,九七後當繼續貫徹此路向,逐步具體地參與建設一個蒙神喜悅的健康社會。

1. 教會是代禱者

  參與得由禱告開始,我們要為社會的各種問題、病態及有關人士和成因禱告,使我們看到神的公義及慈愛臨在我們的社會;禱告亦可使我們有更大的負擔、勇氣及愛心,積極地投入及參與其中。

2. 教會是服事者

  我們各人都有各自的崗位、角色及影響力,不少堂會更有教育及社會服務的貢獻。我們鼓勵各人憑著信仰的道德觀及勇氣,堅守崗位,尋找及創造服侍的機會,治標及治本地參與建設,使我們一同發出神的光輝,燃亮整個社會。

3. 教會是守望者

  同時,教會也扮演先知及守望者的角色,對整個社會的制度發出先知的呼聲。健康的社會應該是一個滿有慈愛公義的社會。基本法中規定的基本人權、民主、自由等觀念應當受到尊重,香港人應該繼續享有基本法所載的權利,社會才能在健康的基礎上得到建立,教會才能「敬虔端正,平安無事的度日」。

結語

  「健康堂會」將是新世紀教會的關注與行動,願主賜恩加力,使本港各堂會成為更健康的教會,有力地在病態的社會中作見證,使神的榮耀得以彰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