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主僕人的特徵
經文:太12:15-21



  在這裡表明他從未將輕率與勇氣混雜在一起。第一,他暫時隱退。那正面衝突的時刻還沒有來到,在他尚未釘十字架以前,他還有工作要作。第二,他禁止門徒替他宣傳。他很知道在以往曾興起多少的假彌賽亞,他也知道人們是何等易於激動。如果某人具有神奇能力的事一經傳開,一定會發生政治的叛變,生命就會不必要地犧牲。他必須在人們把他的真實故事傳開以前,教導他們彌賽亞的真義,並不是壓倒的勢力,而是犧牲的服務;不是一個寶座,而是一個十字架。

  馬太引用以賽亞書四十二章一至四節,概要地敘述耶穌的工作。從某方面說來,這是一個奇特的引證,因為在起初是指著波斯王古列說的(賽四十五1)。這引證原意乃是,古列是一位所向無敵的征服者,先知看到他的征服是在上帝的意旨與確定的計劃之中。波斯人古列自己雖不知道,但他卻是上帝的器皿。先知也看到古列是一位溫和的征服者,他的確是如此。可是原初的話雖然是指著古列說的,預言完全的應驗顯然是在耶穌基督的身上。在當時,波斯王統轄了東方的世界;但全世界真正的主宰乃是耶穌基督。現在讓我們來看看耶穌怎樣奇妙地符合了以賽亞的預言:

  一、「他必將公理傳給外邦」。耶穌來帶給人公理。希腊文定義公理,乃是給予上帝和人應得之份。耶穌指示人,在生活中如何把上帝和人放在適當的地位上。他指示我們對上帝、對人當有怎樣的行為。

  二、「他不爭競,不喧嚷,街上也沒有人聽見他的聲音」。喧嚷二字是用來形容狗吠、烏鴉叫、醉酒者的咆哮以及在戲院中群眾不滿的騷擾。意即耶穌不會向人咆哮。我們知道當兩方面在爭辯的時候,每一方面都想用大聲來壓倒對方。神學家之間的互相仇恨是基督教會的悲劇之一。我們早已知道政治家與意識形態之間的歧見,可是在耶穌那裡有一種不是用言語爭競,而是用愛來征服的堅強的平穩與安靜。

  三、「他不折斷壓傷的蘆葦,也不吹減將殘的燈火」。蘆葦被折斷以後,很不容易弄直;燈心可能軟弱下來,燈火也可能不再閃爍。一個人的見證可能動搖、軟弱,他的生命之光也許已經沒有火焰,但耶穌來並不是叫人灰心,卻給予鼓勵。他並不是要以輕蔑來對待軟弱的人,卻是瞭解他們;他不是來捻減將殘的燈火,而是扶持它使它的光輝更加清晰明亮。耶穌最可貴的地方,就是他不是一位令人大失所望的人,卻是一位偉大的鼓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