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回教的「阿拉」

黃光賜(SIM國際差會宣教士)



要認識回教,就必須先認識回教的「阿拉」。在研究回教學的基督教學者中,對回教的「阿拉」是誰,看法兩極。有的堅持回教的「阿拉」與聖經中的耶和華是同一位,以致不以異教、而以「異端」的眼光來看待回教。另一批學者卻堅認這兩位神完全扯不上關係,因此稱回教為「異教」。
在宣教工場上,對回教的「阿拉」是誰這問題,持不同立場,便產生不同的宣教策略。同一工場上,不同立場不單影響策略的一致性,也引發當地教會間的磨擦,實為不幸。更嚴重的是,處身在回教徒當中的宣教士,甚少對回教有研究。對比之下,回教宣教士對基督教的研究、認識,令人欽佩又慚愧。

「阿拉」的名字

教會初期,福音積極向四方廣傳。蒙恩的信徒用他們的母語,向自己人傳福音。在回教創始者穆罕默德出世前,讀阿拉伯語的基督徒已採用「阿拉」來稱呼聖經中的耶和華。後來的阿拉伯文聖經也同樣用「阿拉」這名字。
阿拉伯語的「阿拉」(Allah)是一句話,而非單一名字。Allah=al-el-hu 。Al 為冠詞,el是神古老的同義詞,即「威武全能者」之意。Hu 指單數。把「阿拉」與猶太名「以羅興」(Elohim) 對比,Elohim可寫為 Al-el-hum 。這兩詞的冠詞、名詞一樣,分別是hum 指多數。
世間語言雖多,但要找一個名字可以完全代表聖經所啟示的神,卻辦不到。讀阿拉伯話的基督徒用單數的「阿拉」名字,強調神的獨一性,以信心接納「三位一體」的真理。回教徒的「阿拉」卻是絕對的單數,也因此絕對的否定了「三位一體」的可能性。

「阿拉」的神性

回教徒最愛、也最感到驕傲的便是「阿拉九十九個最美麗的名字」。(註1)這九十九個名字,就是「阿拉」的神性。回教學者對這九十九個名字的名單及是否只限於九十九個名字有不同看法,但在回教世界中,越來越多成年回教徒,皆能輕易地背誦「阿拉」九十九個名字。很多地方的回教徒更採用一串為數三十三粒珠鍊,一粒珠一個名字,念完三遍珠鍊,便把「阿拉」的九十九個神性背誦一遍。
在過去一千多年來,只有極少數的回教徒歸信主基督,這與大多數成人回教徒皆能背誦「阿拉」九十九個名字有關嗎?如果每個基督徒皆能輕易地讀出五十或一百個我們所信的神的神性或名字,基督教的光景將會大大改觀。
關心回教世界的讀者,從「阿拉」九十九個名字中,你們看到什麼?對比回教的「阿拉」和聖經中的神,需要多少相同相近的神性來劃上一個等號?

為了福音的緣故

回教與基督教因著種種的原因,已有足夠不愉快的關係。福音使者的使命便是把福音廣傳。在回教徒中為主作光作鹽,最基本的是能被回教徒接納。在這種情況下,當回教徒說:「我們相信的是同一位神」,是個好現象。門一開,建立友誼的機會相對增加。在這大好機會中,如傳福音者對回教有認識,理應多結果子。
事實是,經過幾世紀的努力,這十億的靈魂還在救恩的門外。為什麼?我相信原因有很多,但「回教邏輯」是致命因素。

回教邏輯

從回教邏輯看,基督教與回教同信一位神,即「阿拉」。這位神先後啟示了舊約、新約及可蘭經。新約取代了舊約,而可蘭經取代了前者。舊約有其價值,但如新約提出了新的理念,新約的啟示便補上了舊約的不足。同一道理,如果神賜下末後的啟示,即可蘭經,那可蘭經不就成了最後的權威?
回教的阿拉是不講誠信,不講應許的;「阿拉」只講「絕對權威」。回教世界普遍認定阿拉擁有絕對權威的神性。回教徒不欣賞講應許、談守約施慈愛的神,因為應許、守約限制了權威的絕對性。
在基回對話中,如果雙方達成「阿拉與聖經啟示的神是同一位」的協議,那麼就會落入「回教邏輯」的陷阱,成為待宰羔羊。因為回教徒據此認定他們「阿拉」的絕對性高過聖經中的神。
筆者在回教徒中生活已有十年之久,與回教徒朋友談信仰的機會可遇也可求。令人不安的是,回教邏輯已成為他們信仰的部份。讓我稍舉幾個例子,來思想由回教邏輯所產生的論點。所引用的可蘭經章節全取之 Yusuf Ali 的譯本。

邏輯前提:「基回同信一位神,而這位真神末後的啟示如下:」

1. 不是「三位一體」
「獨一真神,而非三位一體」(四171, 五76)(註二)
(參 二163, 六19, 十六22, 51)
2. 不是「父」
「沒同伴」(六22~24, 136~137, 163)
「自足的」(六133)
「沒有兒子」(二116, 六100, 十68, 十九35, 二十三91)
3. 不是「子」
「沒有兒子」
「沒配偶,沒女兒」(六100~101, 十六57, 三十七149~157, 五十三16~19)
4. 沒有「聖靈」
可蘭經只八次提到有關靈或聖靈,沒有一次是指聖經中所啟示的「聖靈」。回教徒相信報佳音的天使長加百列便是聖靈,而三位一體指父、子、瑪利亞。他們相信耶穌應許賜聖靈(約十四16)乃預言穆罕默德(Ahmed)的來到。使徒行傳第二章詳細記載五旬節聖靈降臨,是大部份回教徒不曾聽過的。
5. 耶穌
「只是先知/使徒之一」(四171, 五78)
「不是神」(五19, 75)
「沒上十字架」(四157)
「不是神的兒子」(九30)
「耶穌的門徒是回教徒」(五114)
「預言穆罕默德」「六十一6」

我們可以輕易再多舉十個例子,請饒恕我只提以上五個。問題是,贊同大前提,卻不接納以上所舉的例子,是很多人的困擾。這困擾無益於搞學術的回教學學者,對處身於前線的宣教士更是如此。為了走出困境,有人竟然冒更大危險而假設,「阿拉」與聖經中的神相同,問題是出自那位領受啟示者。為什麼柯梅尼下令追殺盧詩迪?近百年來回教神學的趨向是:逐漸淡化「阿拉」而明顯的神化穆氏,這是個重要且敏感的課題。
回教邏輯的結果是,回教徒宣教士的興起,他們相信只有回教有最後的啟示,所以要得到全世界,使世人皆成為回教徒。沒有回教徒懷疑耶穌會再來,而他們相信耶穌再來的目的,與回教宣教士的使命一樣。

結論

回教的「阿拉」是位有絕對權威,遠離世人,按自己喜好作決定的神,給人有朝三暮四之感。除了在反對聖經核心真理的教導外,不曾肯定的指示回教徒一條得救之路。
「阿拉」是回教世界的神學、文化、社會、政治、道德的中心。千年多來回教世界的情況,正面的反影出回教「阿拉」的真面目。


1 參考「阿拉九十九個名字」的資料。(阿拉英阿名字及出現在阿拉伯文可蘭經之次數)
2 引用可蘭經;四171即四章171節之意。但不同譯本經節之差異有時多達五節,又因可蘭經的詩意重,譯者的領受可能很不同,所以在原文以外的譯本,差異可大可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