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姐」歸主】(約書亞記二章)
 雷建華



  馬太福音第一章,耶穌的家譜包括幾位女士,直接題名的有他瑪、喇合及路得。摩押女子路得的英雄故事、她對耶和華的忠心和對拿俄米的愛心,使我們只有讚嘆和欽佩。迦南女子他瑪被遺忘的悲劇故事,使我們感慨萬千,為她不值。耶利哥妓女喇合的故事,則往往成為道德倫理討論的範例,如我們可否在某些情況下說謊;至於故事在約書亞記的意義,反倒常被忽略,似乎就算刪除了這故事,對約書亞帶領以色列人過約但河的記載亦全無影響(參書一10-11和三1-3)。那麼,敘述者仍將這戲劇性故事記下來,究竟有何目的?本文嘗試從喇合故事的主題,尋索它在約書亞記的意義。

喇合故事的主題

  如果採用文學結構來分析約書亞記第二章,喇合故事屬交叉式結構,一如其他舊約記敘文體及詩歌文體常見的結構:
  1. 約書亞差派兩探子去窺探迦南地(書二1)
  2. 耶利哥人調查探子下落(書二2):城內
  3. 喇合與保安人員對話(書二3-7):保安人員聽從喇合的指示到城外去
  4. 喇合認信耶和華並與探子立約(書二8-14)
  5. 喇合與探子對話(書二15-21):探子聽從喇合的指示到城外去
  6. 耶利哥人調查探子下落(書二22):城外
  7. 兩探子回什亭向約書亞回報(書二23-24)
  交叉式的結構乃希伯來文學的一種特色,而結構的中心點就是經文/故事的主題。以上的文學結構顯示,喇合故事的重點是喇合相信以色列的耶和華「是上天下地的神」(書二9-11),並探子與喇合所立的約(書二12-13;「慈愛誠實」都屬立約的詞)。此外,探子窺探迦南的劇情發展亦顯示,喇合認信耶和華及探子立約是故事的高潮:
  1. 導引(書二1):探子被差派及到達耶利哥
  2. 第一幕(書二2):探子遇險
  3. 第二幕(書二3-7):探子被藏匿,打發官員離開
  4. 第三幕(書二8-14):要求協議
  5. 第四幕(書二15-21):協議條件
  6. 第五幕(書二22):探子逃離藏匿之處
  7. 總結(書二23-24):探子重返什亭回報
  喇合把探子收藏和打發官員離開只能暫時緩和劇情緊張的氣氛。喇合「知道」耶和華神對以色列人的要求,他們會把迦南人「盡滅」(書二9-11;參申二十16-18),但她仍向探子爭取協議,要求他們對她及家人開恩。探子可否作此決定,對她網開一面,以恩報恩,與她立約,免她一死?探子的決定成為故事的高潮,此事之後的協議條件及探子逃到山上躲藏,只屬劇情所需,交代探子逃離耶利哥城及重返約但河東的過程。以色列人奪取耶利哥城後,履行探子對喇合的承諾(書六22-25),並支持喇合與探子立約,是約書亞記第二章的中心思想。
  後人對喇合故事的評價,重心轉移到喇合身上。早期的猶太人為了好評喇合,把「妓女」改譯為「店主」,甚至傳說她成為約書亞的妻子。新約作者並沒有修改對喇合的稱呼,但強調她信心的行為:「妓女喇合因著信,曾和和平平的接待探子,就不與那些不順從的人一同滅亡。」(來十一31)「妓女喇合接待使者,又放他們從別的路上出去,不也是一樣因行為稱義麼?」(雅二24)因此,從文學結構、劇情發展及新約應用來看,喇合故事的主題並非討論可否說謊的倫理問題,而是喇合的信及與探子所立的約。

喇合故事的目的

  至於約書亞記第二章的目的,我們亦可從它的主題及上下文推測。約書亞記第六章及第七章明顯地將喇合和亞干互相對照:前者是應被滅的迦南人,但性命得保及住在以色列人中;後者是應得產業的以色列人,卻滅於以色列人手下。由於迦南人的罪惡(參申九3-5)和可能導致以色列人拜偶像(參申二十16-18),耶和華要求以色列人盡滅迦南人。約書亞的記敘者在記錄以色列人進入應許之地,進行滅絕當地人之前,卻描繪罪惡滔天的迦南人中一個「妓女」因認信耶和華而得生,是否為要指出即使是應被滅絕的人也可悔改得生,經歷神奇妙的大恩,就如約拿故事中的尼尼微人一樣?而迦南人正是因不願歸信神和悔改,才被盡行毀滅。
  據約書亞的記載,探子對約書亞回報說:「耶和華果然將那全地交在我們手中,那地的一切居民,在我們面前心都消化了。」(書二24)顯然,引用了喇合認信的用語(參書二9、11)。迦南人的恐懼,對一個需要「剛強壯膽,不要懼怕,也不要驚惶」(書一9;參一6、7)的約書亞,可說是最好的信息。記敘者是否特意藉迦南妓女一番可圈可點的話鼓勵約書亞,告訴他恐懼的應是迦南人,而不是以色列人?接著探子的回報之後所記載的,是約書亞的行動:「約書亞清早起來……。」(書三1)表明探子的話帶來的影響。神不只使用先知或領袖去建立以色列人的信心,祂也使用一位迦南人的妓女去建立以色列的領袖。同樣地,神也可使用一位香港剛信主的「鳳姐」去成為屬靈領袖,甚至全港信徒的祝福!

  註:香港人稱「妓女」為「鳳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