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壓力—以汗水建立信心



  運動減輕焦慮的同時,也增加了信心。
  古柏醫生說,「有個內向的女人,她在談話和社交活動中,常躲在幕後,也為自己不敢穿短褲跑步而耿耿於懷。但自從她參加我們有氧中心的活動之後,態度完全改變了,她開始固定跑步,在壓力測試中表現愈來愈好,完全改變了她自己的個性……」
  「在人們參加運動計畫後的反應中,最容易記錄的是他們對自我形象的肯定,並因此變為更積極、自信的人。」
  在研究老人時亦發現,有運動的老年人對自己的感覺比不運動的老年人好。在一項測量個人自我印象的心理實驗中,運動最少的人,自覺與理想的自我形象差距最大;而最常運動者,則在擁有良好體型之餘,呈現出極高的自信。
  威斯康辛大學教授兼心理治療師格瑞斯特說過:「跑步者知道他們有能力改善自己,跑步對身體健康、外表及體型均有幫助,還能使你更接受自己。」
  此外,他還指出,固定運動還能在其他三方面強化性格:
  1. 得心應手:獨立的跑者能發展出成就感,對他們覺得困難的技巧能夠駕馭自如。
  2. 耐心:要成為獨立的跑者需要時間,因此他能學習耐心,持續努力。
  3. 積極:有些病人認為跑步是種積極的活動,下意識用之來取代像抽煙、喝酒、好吃及無謂爭辯這類消極的習性。
  「沮喪者在成為跑者後,對自己的感覺變好了,」聖地牙哥馬拉松診所所長鞏唐說:「他最初會感到『我沒辦法繼續下去』或『我什麼都做不了!』。跑步能消除那種負面感覺,將之扭轉過來──你能持續下去,也許還能跑上五公里呢!」
  「跑步之樂」一書的作者,柯斯楚巴拉醫生也同意上述說法。他說:「跑步之所以有效,乃因為它改變人格樣式,人們更能肯定自我價值,更有自信,也能逐漸感受到自我的力量。」
  現任波杜大學體育教授的伊斯梅爾表示:「現在我們知道成人的人格是動態的,能加以改變的,經由運動,可將人格導向正向、積極的方向發展。」伊斯梅爾教授二十年來主持的運動計畫,有數百人參與。他發現,情緒愈不穩定的人,在運動之後,愈有明顯的改善。
  杜克大學的研究結果似乎也支持上述論點,布魯曼梭和研究人員認為,固定的運動計畫可以改變最難纏、也最具自毀性的性格樣式──難以控制,易罹患冠狀心臟病的A型性格。
  布魯曼梭醫生表示,運動對人格的影響力很難解釋,但下決心運動就可能使生活型態全部革新,價值感因而改變。到底這種「我感覺好多了」的反應,是來自運動本身,或受團體影響,還是時間因素,很難確定,但當人們去做自知有益的事,他們能較容易有成就感的體驗。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