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定律

【經文 13:21-25

講員:張慕皚牧師 記錄:陳向欣姊妹

定律是不可改變的,我們必須根據神的定律去過生活,才會活得豐盛,滿足和快樂。

神造宇宙萬物按著一定的次序,這次序是神放在宇宙中的自然定律;是重要的而又不可改變的。神創造人,放在人生命中也有一定的定律,人若不按生命的定律過生活,就好像駕駛汽車的人不依規律用車一樣,結果就把車輛磨損了。一部汽車,要它運作得好,必須要根據汽車廠所定下來的規則使用,汽車才會行駛得當。整本聖經是神給我們生命的定律,以下讓我們用箴言十三章廿一至廿五節來檢討我們的生命,並為明年定下個人計劃時也可作一個參照。

()個人的定律(21)

人生最重要乃是建立美好的靈性和品格,若我們不先求這些,其他東西如財富等是不會來的,即使來了,也不會久享。我們要追求成為一個義人,若我們走罪人的道路,禍患必追趕我們。義人、罪人之差別不能單取一兩件事情來介定,乃要視其長年累月的生活習慣和方式來判定。或許犯罪者未必即時嘗到罪惡所帶來的禍患,但它必定會臨到,因這是一個不變的定律,如果人犯罪而得不到應有的責備,耶穌就枉死在十字架上!神把祂至愛的兒子為我們死在十字架上是因為原則是不可改變的,罪的功價乃是死,主耶穌代替我們接受了刑罰,神不可以說因為愛人類就把罪一筆勾消。因神的道德原則是不變的,所以,耶穌要死在十字架上。不要慶幸自己常犯罪、遠離神,而神好像沒有甚麼刑罰臨到你,因聖經明說:「禍患追趕罪人。」參孫按照其情慾過生活,不聽神不斷的警惕,最終,罪追上了他。他的眼睛被敵人挖去,整天在敵人面前推磨,他失去自由、尊嚴和國民的愛戴。「義人必得善報」謂義人眼看惡人做壞事但沒有惡報,而他自己忠忠直直地過活卻沒有帶來甚麼的好處。聖經說義人們不用灰心,因為神告訴我們:「義人必得善報」,這是神的定律。有一個留學生因資金有限,但他卻極需要一部汽車,有個好心的汽車商人不嫌他出價微簿用盡方法為他準備一部性能良好的二手車。十五年後,那汽車商人收到一張龐大數額的生意訂單,詎料客人原來就是十五年前慷慨出手幫助過的那位留學生。另一方面,我們做善事也不可常常望回報,只期望神將來說我們是一位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便足夠。此外,為神做的善事並非單指一定是轟烈的,只要我們真心地為神送出一杯小小的涼水,神也必定記念我們為祂所做的。

()家庭的定律(22)

我們這一代的人要為下一代負責。「他們給子孫遺留產業。」現今很多人會結婚但不想生兒育女,說到底都是我們不願意為下一代承擔責任,所想所做的只是考慮滿足今生的快樂。最悲哀的是亞當和夏娃,蛇引誘他們吃禁果,他吃後替自己的生命及下一代留下了不良的影響。我們要在今生思想可為下一代留下些甚麼,這是重要的,這是神為家庭所命定的責任。罪人或許只有財產留給下一代,因罪人除了追求物質滿足的,並不追求生命、品格的建立,所以,罪人留給下一代的只有物質的東西,而義人最重要的是他們追求靈性和品格。要留意在神的原則下,靈性、品格及產業是分不開的,因我們在靈性、品格影響下,我們殷勤地工作,也為我們帶來富裕。神著重人的靈性、品格的產業和我們對下一代的影響。聖經十誡告訴我們不要拜偶像,神又說恨我的,我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惡人留下壞榜樣影響他們的兒女是何等深遠。但神說愛祂的、守祂誡命的,祂必向他們發慈愛直到千代。神給我們的鼓勵是何等大,神看重我們今生美好的靈性和品格,要我們將之遺留給我們的下一代。「罪人為義人積存資財」,好比一間大公司的總裁用不法手段謀利,後來被解僱,而被另一個行義的人接任他的高薪職務。這節經文就是這個意思。神在這裡也教導我們第二件事情,就是說財富也是神所分配的,哈曼因為行事奸詐,神於是把他的財富給了一個義人──末底改。

()社會的定律(23)

社會最嚴重的事是草根階層勞碌苦幹,而上層因有不義──錯誤的判斷,致使下屬分享不到勞碌的成果,貧富不均就因此而產生。窮人辛勤耕種本應享受收成,但他們仍然貧窮,因上層沒有智慧,這也是社會不公義的緣故。報刊有一篇文章說道:中國之所以富強,其中最大功勞就是民工,不過,他們付出大卻仍是貧窮,就是貧富不均的最佳寫照。聖經原則告訴我們,下層人士的努力,配合上層人士智慧的經營,社會才會健全。例如西方富強的國家因農作物豐收而又因害怕物價下降,寧把剩餘的農作物棄掉也不肯割價求售。然而很多第三世界的國家如非洲等國家千萬黑人終日耕種,卻得不到食物餬口。作為領袖的需要謙卑,問題或可解決,多些與下層人士溝通,社會更多瞭解他們的真正需要。社會上下要更多彼此溝通,互相照顧,除去不義,社會才得興盛,討神喜悅。

()教育的定律(24)

個人生命、家庭、社會需要進步,無可否認教育是重要的。耶穌在世之時都是以教師的身份去教導眾人。這節經文告訴我們,要注重教育:年青人需要管教。近日,報章報導青少年在公眾場合「塗鴉的問題」,年青人要付這個責任,這個情況反映整個社會有問題。有人說年青人需要發洩,由他們去吧。放縱的教育只會遺禍下一代。年青人出問題,即表示家庭的教育一併出岔子,不容忽視。經文說當年青犯錯時是需要受責罰的。教育的元素最重要的是愛,否則不會成功,家庭教育也是如此。聖經說愛是教育的動機,道德教育是教育的內容。愛是聯絡全德的,聖靈所結的第一種果子是仁愛,總結舊約的教育,律法的總綱就是愛。社會需要愛,但不是指過去教育家所提倡的任性的教育。當然虐對待孩子是不對的,但「不忍用杖打兒子的是恨惡他。」這裡說到體罰,是個敏感的話題,有人視之為反社會行為。但聖經卻這樣說,適當的體罰是可以的。現代的專家建議我們在十八月至六歲大的孩子上施行溫和的體罰是有效的,特別在這年階的孩子做出一些傷害自己或構成對別人有危險的動作時就可以施以適當的體罰。舉例來說,孩子亂過馬路,乃立即制止,薄責然後在其臀部施以溫和的體罰,三分之二的的兒科專家也認同這種有限度的體罰。據「Psychology Today」的調查所得,也認同體罰也是管教、處罰的一部分。處罰加上說道理是最有效的管教方式,所以聖經提到的適當的體罰也是符合現代的看法。

()滿足人生的定律(25)

人生需要有滿足感,它來自生命和靈性的質素,而不是來自名譽、地位,很多有地位的人說他們的滿足感不是來自這些。有靈性、品格帶來了三方面的真正的滿足感:(1)義人是敬虔的(2)義人是知足的 (3)義人是凡事謝恩的。如果我們擁有以上三種特質,即使沒有太多財富,也會蠻滿足的,惡人肚腹缺糧是指,即使沒有那人有很多財富,但因不滿足,所以仍是缺糧。昔日宮庭貴冑每餐滿桌子也是食物,吃少輒飽,唯一方法是「扣喉」,然後繼續吃,這些惡人名符其實在豐富中仍然缺糧。但以理及其三個朋友拒絕吃王的膳,只愛清茶淡飯便足夠。世上有兩種人:一是富裕的窮人,生活清貧但心靈富足。第二種是貧窮的富翁,因他們的心靈從不滿足。貧富取決於靈性和品格而不是擁有多少物質。雅各一家因有約瑟,當時,假使處於天下大飢荒下,埃及人全吃不飽,而法老王及其宮殿的人也要挨餓。但他們全家的性命有倖有約瑟這義人而得以保全。

求主教導我們在來年追求以上五個生命定律,神必定給我們施恩賜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