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家庭()

【經文 箴17:4-6】

講員:張慕皚牧師   記錄:鄭坤英姊妹

今天早上,我們同來領受箴言17章4-6節。由於傳統的家庭制度正面臨崩潰,現今活於東方社會的基督徒應該盡心竭力,起來建立成功的基督化家庭,作這時代的見證。

(四)克勝罪惡(4節)

「行惡的留心聽奸詐之言,說謊的側耳聽邪惡之語。」

成功的家庭首重和諧;破碎的,失落的,真是難以復救。家除了以愛相繫,還是培育人才、建立品格的基地。今天,說到家,更是克勝罪惡的場所。那些喜愛說謊,傾向奸惡的人就像經文所指的那樣,違背良心,作奸犯科。所謂耳濡目染:我們吃甚麼,聽甚麼,行甚麼,就成為甚麼樣的人。黑社會那種聯群結黨,聚眾犯罪的心態就是這樣形成的。

現今這個顛倒是非的世代,就像以賽亞先知所形容:「禍哉,那些稱惡為善,稱善為惡,以暗為光,以光為暗,以苦為甜,以甜為苦的人。」(賽5:20)。從前人重視家庭,今人卻視之為束縛,認為家庭制度解體,反而從綑綁中大得釋放。西方名著Scarlet Letter描繪人性軟弱,警愓世人慎防陷溺於婚外情而不能自拔。然近代一著名作家,其一百九十多部小說已有一百一十七部被譯為55種語言,在八十六歲死時竟自誇曾與過萬名女士有染。罪惡世代「稱惡為善,稱善為惡」,由此可見一斑。

克勝罪惡,由家庭開始。英國詩人約翰•丹尼John Donne有云:「人非孤島,乃主體的一部分,與大陸相連;不可分割,獨立自存。」家庭就是最基本的團契,父母子女,互訴衷曲,彼此交心,較諸飲飲食食,談天說地更為優勝。主體與部分必須連在一起,這才叫生命交流。人際間互相影響,信徒間緊密聯繫,就像水泥把獨立的磚塊結連成牆一樣。互相關顧,對抗爭扎,方能抉擇明智,克勝罪惡。孤身一人,不易勝罪,所以,人須有三種團契,就是家庭、教會和個人與神的密契。

家庭是人與生俱來的團契,若家庭結構鬆散,則乏力量。吃喝玩樂並非家庭團契的首要目的,成員間至要互相扶持;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父母子女連成一體,無所不談,全無隔閡;子女分擔父母的難處,父母也與子女同嘗喜與憂。少溝通則難以建立團契式的家庭生活,子女寧可交結壞朋友,也不願向父母吐心聲。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很多青年人就此漸入歧途,而父母尚懵然不知。

教會是人團契生活的第二場地,單參加崇拜而忽略成長班,就失去一起學習主道、研經;彼此團契溝通,建立生命的機會。然而,最要緊的還是第三種團契生活,就是個人與主耶穌的團契生活。耶穌離世前曾對門徒這樣說:「凡遵行我命的,就是我的朋友了」。祂願成為你我的朋友,將那從父而來的告訴我們,這是何等寶貴!今天,我們願否把生命中的至寶,至樂和至悲都帶到祂面前?在密室中與主同在,如泣如訴,如傾如慕,這種屬天的經歷最令人欣慰。求主幫助,憐憫!使我們能以透過上述三種團契,克勝諸般罪惡。

(五)彰顯愛心(5節)

「戲笑窮人的,是辱沒造他的主。幸災樂禍的,必不免受罰。」

「建立生命,彰顯愛心」是成功的家庭不可缺少的。但凡看見別人際遇或身體狀況遜於自己,便生幸災樂禍和戲笑之心的,都是辱沒主的表現。別人身體有缺憾,學業成績欠佳,事業不如意,正需要我們以愛相待。凡輕看這樣的人,不但自私自利,愛心冷漠,甚或有欺壓人的傾向。人無論貧富,健全抑或傷殘,都為神所造;詆毀、謾罵、批評與戲笑,皆是辱沒主的所作所為。對這些人缺乏尊重和關心,猶如對主缺乏愛心。

以利沙初任先知的時候,要由耶利哥往伯特利去,路上遇見大群孩童嘲弄他禿頭。先知掉過頭去咒詛那群頑孩,於是有兩隻母熊出來,把那四十二個孩童撕碎了。也許有人覺得神的刑罰太厲害,戲笑他的不過是群不懂事的孩童罷了。然而,不可忘記一點,以利沙乃神所揀選的僕人;人不獨遠離神去敬拜別神;還輕看神和神所揀選的僕人,遂有譏笑先知的事情出現。神為了重振先知在以色列人心中的地位,讓以利沙今後在祂子民中好好服事,唯有嚴責孩童,以警效尤。

耶穌基督到世上來給我們留下佳美的榜樣,祂全然為別人而活;不單顧自己的事,也不為己而活。祂活在人群當中,且往各城各鄉,看見人流離失所,像羊失了牧人般,便憐憫他們,醫治他們。跟隨基督的人應該學像主一樣,關心四周人的需要。屬肉體的基督徒與未信主的人沒有兩樣,單顧一己的需要;惟真正重生得救的門徒才有基督的記號,關心社會的需要。

我們對別人的關愛和尊重,是從家庭操練出來的。成功的家庭要培養出這樣的家庭成員:第一,有愛心,首先鼓勵家人除去私心,然後到處實踐關愛別人的真理。第二,有公德心。父母分派子女多做家務,鼓勵他們多參與學校和教會的活動,長大後自然願意參與社會的義務工作。第三,有重生的樣式,真正歸主的人要把自我除去,熱切關懷別人的需要。就是按基督的吩咐:關心那飢餓的……口渴的……作客的……赤身露體的……病患的……被囚的……。第四,能真切關懷別人,這德行是自小操練得來的。人長大以後,看見其他人冷漠、自私的表現,自己也容易受到感染。看見貧窮和受欺壓的,以為捐款、施捨便可了事。別人的辛酸,大可視若無睹、硬心對待,或以沒有空為借口,便可推搪過去。

盧雲提醒我們不要低估真切關懷的難度,實在事不易為。以耐心的情操,伴隨別人進入他孤寂、受創的世界,才叫深情的關注。其實,愛心是與生俱來的,在幼童身上也特別明顯。就如以下一件事例即可說明這一點,有位母親茼o的小女孩上街去買東西,詎料良久不見她蹤影,正在擔心之際,看見女兒正朝荇a門走進來。於是立即上前問過究竟,女兒道出上街途中看見另一位女孩,手拿蚨L壞了的娃娃在哭。母親問她是否因為要替人家修整娃娃而H擱了時間,小女孩卻直言,她只不過停下來跟對方一起哭而已。多少時候,我們對人家的困難,可能幫不上忙,但只要陪他一起度過時艱,就已是真心的關懷人家了。這種安慰是難得的。今天,我們需要更多這樣的人,到學校、辦公廳和社會的其他角落,真切關懷人的需要。

(六)互相尊重(6節)

「子孫為老人的冠冕,父親是兒女的榮耀。

老人家常以子孫為榮,但鮮見子孫以祖父母為榮,這可能是代溝或家庭關係的問題。老人家能夠長壽,得見後輩子孫成長,是神所賜的福,也是一件榮耀的事。正如詩人的祝願:「願耶和華從錫安賜福給你。願你一生一世,看見耶路撒冷的好處。願你看見你兒女的兒女, 願平安歸於以色列。」(詩128:5-6)中國人說「父慈子孝」,西方人云「互相尊重」,都是同樣的道理;同以愛心為基礎。沒有愛心的尊重是表面的,虛假的。學習尊重別人的功課要從愛入手,就像有個男孩上街去為母親選購衣服作禮物,但總說不出所要的尺碼,便根據他心目中母親的標準,挑了一件34碼上衣。豈料,兩天後作為母親的,便拿茬o件34碼的上衣去換取一件52碼的上衣。情人眼裡出西施,在男孩心目中,母親的身裁永遠是最標準的。愛人者必能學會尊重人,家中有愛,自然能有尊重。家庭教育中缺乏了愛和尊重,社會上便只有謾罵、批評和詆毀。民主社會雖謂人人平等,但作為人民公僕的往往被人挖苦,攻擊,嘲諷,甚至粗暴對待。今天,社會落得這個下場,不但是家教的問題,也是文明、規矩的問題。

社會一旦失卻互相尊重的美德,捨投訴、抗議的正途而淪落至互相謾罵、攻訐,那就失去了基本的禮貌。所以,我們在這方面切勿「超英趕美」,要固守尊師重道的美德。美國洛杉磯有以下一件事實,一位退休教師經過多年休息,最近重返校園執教鞭。甫踏進教室即開腔招呼說:「同學,早!」,詎料遭到坐在前排的兩個同學大聲叱喝:「收聲罷!……」,然後,全班同學竊笑不已。事後,有記者訪問這教師,她只是茫然地說:「究竟在『同學,早!』和『收聲罷!……』兩者間發生了甚麼事?誰應為這問題負上責任?」我認為處理這問題,首先從家教茪漶A父母子女間習慣互相尊重,自然不會發生這種事情。尊師重道,支持政府,為在上掌權者禱告都是不可忽略的。求主教我恪守這互相尊重的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