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路德(Luther, Martin 1483∼1546)

  路德的祖先是撒克遜族粗獷又獨立的農夫,把他撫養成人的家庭有兩個明顯的特性︰深厚的宗教環境,和有尊嚴的貧窮。路德把這些特性帶進墳墓,因為他終其一生就是要尋找一個真宗教,而且死的時候不名一文。
  路德早期是在馬德堡(Magdeburg)的教堂學校,和愛森納赫(Eisenach)的文法中學受教育,後來他父親把他送去當時很有名氣的埃佛特大學(University of Erfurt)深造。本來畢業後有一份工作等著他,卻因為他一個朋友波慈耶柔尼莫(Hieronymous Bunts)的暴卒,另加上好些同時發生的事情,叫他沮喪不已,遂決定放棄世俗事務,追求屬靈的工作。他進了埃佛特著名的奧古斯丁(Augustinian)隱士修院(1505),並於1507年受按立為修士。路德的成績實在太優異了,1508年被威丁堡大學(University of Wittenberg)聘為講師。1510年,他出差羅馬,親眼看見教士和教廷的腐敗,知道教會實在無能完成神交付她的工作。1511年,他獲得神學博士的學位,被威丁堡大學召回,任聖經研究教授,他留此職位直到離世。1511年,路德成為奧古斯丁修道院的副院長(sub-prior),1515年則成為十一個奧古斯丁修道院的教區牧師(district vicar)。
  路德進修道院的初衷原是要獲得心靈的平安,但與神愈親近,他發現心靈受的折磨與掙扎愈厲害,甚至還經歷到與神隔絕的痛苦。我們若能明白這個掙扎,知道路德是怎樣從神的兒子獲得榮耀的釋放,就能明白他那非常福音派的神學,進而了解他對改教運動(Reformation)和後代的貢獻。
  早期的馬丁路德已開始厲害的靈性掙扎;後來因著教書的需要,他深入研究創世記(1512)、詩篇(1513)、羅馬書(1515)和加拉太書(1516)。我們常有一錯覺,以為路德的悔改和明白真理是突如其來的;其實只要留心細察,就發現早於1512年他在修道院寫下的講章,即顯出他在聖經及神學的領悟,是一步一步向著福音真理邁進。
  最早顯出這種取向的,是他辯論性的書︰《反經院派神學》(Disputation against Scholastic Theology, 1517)。他在這裡公開向敦司.蘇格徒和比爾(Duns Scotus; Biel)的哲學挑戰,而推許奧古斯丁派(Augustinian)的神學;同樣地,他反對經院哲學(Scholasticism)的亞里斯多德(Aristotelianism)思想,認為它違反新約的恩典(Grace)觀和基督教倫理(Ethics)。他仔細解釋律法(Law)與福音(Gospel)的分野。我們可以說《反經院派神學》一書是改教運動的先驅,但嚴格來說,引發改教運動的是1517年的九十五條,那是反對售賣赦罪券最重要的文獻。它像火一樣蔓延開來︰只不過兩星期,就傳遍整個德國;不出一個月,就傳遍整個歐洲〔參功德(Merit);補贖禮(Penance)〕。
  1518年四月,路德參加奧古斯丁修士在海德堡召開的會議,他放下爭持不下的赦罪券及補贖禮等問題,專注在比較重要的中心神學主題上︰神的公義(Righteousness)、人的公義、律法與福音(Law and Gospel)、罪(Sin)、恩典、自由意志(Will)與信心(Faith)、藉工作稱義(Justification)和在基督稱義、十字架的神學(Cross, Theology of the)。當時教宗感到無法叫路德屈服,便召他去奧斯堡,接受樞機主教迦耶坦(Cardinal Cajetan, 1469∼1534)的糾正和審訊。可惜這會議失敗,路德於1519年要面對更嚴厲的萊比錫大學的教授厄克(John Eck, 1486∼1543),他要用一星期的時間為自己的神學辯護。當他明確地拒絕教宗(Papacy)是無誤時,實際上已站在改教運動最前線的位置了。
  1520年是馬丁路德正式與中世紀羅馬天主教決裂的年分,那年他出版了三本立場明確的「改教運動論文」。第一篇是《訴諸平信徒》(Appeal to the Laity),他要求德國諸侯起來改革教會,並且拒絕納貢給羅馬,廢掉教士守獨身、為死人舉行彌撒、朝聖和天主教其他的建制和做法。第二篇是《教會被巴比倫俘擄》(On the Babylonian Captivity of the Church)。從積極一面,他提出了新約的聖禮(Sacrament)神學,和兩種團契;從消極一面,他反對變質說(Transubstantiation),和彌撒中的獻祭觀,以及一切與之有關的邪惡(參聖餐,Eucharist)。第三篇是《基督徒的自由》(The Freedom of a Christian Man),這是一篇不牽涉任何辯論、上乘的靈修作品,解釋靠恩稱義和藉行為稱義的分別。1520年六月十五日,教宗發表一道教諭(Exsurge, Domine),把路德所有的著作判為異端,又下命令要焚毀他的作品;教宗給他六十天時間收回自己的作品。路德公然把這教諭和一些過時的教會律例(Canon Law)焚燒,羅馬教廷立刻把路德開除教籍(Decet Romanum,1521年一月三日)。
  1521年路德又被召去沃木斯會議(Diet of Worms),再度要求他收回自己的書,路德一如以往的拒絕了,且說他的書是正確的,除非他們能用聖經(Scripture)及正確的理由說明他是錯誤,不然他是不會收回的。這時教廷下令把路德置諸整個帝國的禁令之下。他的朋友把他藏匿於靠近埃森納的瓦特堡堡壘(Wartburg Castle)之中,他在那裡隱居了十個月,做了一些最重要的文字工作。
  到底路德抗議些什麼呢?為什麼如此敬虔又有學問的一個修士,會被羅馬教廷革除教籍?尤有進者,他竟能把基督教界從上到下分裂為二?
  起初路德並不是反對天主教的教義,因為他是一個非常敬虔的天主教徒;他也不是反對當時教會內種種的黑暗,因為他深知道人的建制就是不可能完美的。路德反對天主教,基本上是從他的宗教經驗(Religious Experience)而起的。路德在修道院內學習一個修道士要學習的︰尋找神,那是一條認罪、靈修與禱告的奧祕(Mystical)道路,推理的思維道路,以及實際行善的道德道路;路德非常殷勤地尋找,卻完全想不到他愈努力尋找,神離他愈遠,有的時候還好像對他非常恨惡的樣子,那是路德靈性最黑暗的時候。
  路德就是在這種時刻發現基督教最基本的真理,就像一道真光射進黑暗的心靈殿堂;他發現根本不應以為神離他很遠,因為人只有以自我為中心的時候,才會離神很遠。神在耶穌基督裡尋找人,直到現在仍然臨到那些傷心痛悔的人。路德終於發現原本那個福音了──是以弗所書二8那個福音。他說︰「天堂的門向我大開,我就進去了。」
  這個發現的意思是什麼呢?路德重新知道什麼是處於絕對核心的地位──那就是基督,宣講本來的福音,和重建屬於聖經的那種思想方法。這才是路德改教神學的基礎;去改變那已經變壞的,重建那已經坍塌的。他說他是一直被引導著,像馬給人牽引一樣︰「我簡單地說,真正的基督教竟然在那些原應保存它的人當中消失了──那就是主教與學者」。
  路德重新發現基督的權柄(Authority)和終極性,路德的神學可說是以基督論為標準的神學。他糾正中世紀神學的偏差,本於新約完整的基督論來革除中世紀的迷信作法,是以約翰(Johannine Theology)的道成肉身(Incarnation)神學,和保羅(Paul)的救贖(Redemption)神學為基礎的。路德神學的中心正是基督和祂的工作,不是人和他的善功。他又把人放回原有的位置︰信徒皆祭司(Priesthood of All Believers);這個教義把羅馬教廷神父所具有的神祕權力和權柄糾正過來。神父不再居中和解(Mediation),或是有近乎神奇的崇高地位,這使得天主教體系和許多禮儀,都受到極大的衝激。煉獄(Purgatory)的威嚇、赦罪券的騙錢、福音真理的蒙蔽,現在全受到基督白白的恩典挑戰;聖經的聖餐觀代替了彌撒和變質說;崇拜馬利亞(Mary)和聖徒(Saint)、朝聖、行神蹟的聖像(參形像,Images),亦一一剝落;教宗宣稱擁有普世的權力,甚至教義的無誤,現在都變成是世俗人追求的權力象徵,不是基督僕人應有的行徑。只有在基督裡才能得救之教義,現在意味著只能因信而稱義,只有透過基督的恩典才能到神那裡。路德認為這是整本聖經──舊約和新約──的中心教義,也是神的道,亦即神學惟一需要的權柄。
  路德獨處瓦特堡期間,只用了很短的時間便把整本新約聖經譯成非常優秀的德文;那是一種有力又滿有溫情的德文,這個譯本不僅深深影響德國宗教界,也成為現代德國語文的楷模。很可惜,就在這時候,威丁堡的改教運動滲進了極端又激進的色彩(參極端改教運動,Reformation, Radical),路德必須重回那裡(1522),把當地的大學和教會的動亂情況穩定下來。
  返回威丁堡後,路德要面對改教運動一切的困難;這些困難都是由狂熱分子、天主教徒、人文主義者(Humanists),和提倡以極端的社會手段作福音見證的人惹來的。除了狂熱分子外,路德還要應付一些比較講理的天主教人士,如勒土馬斯(Latomus, 1521)、亨利八世(1522)、科克勒烏斯(John Cochlaeus, 1479∼1552)、牧耳尼爾(Thomas Murner, 1475∼1537)、厄克及其他人等。種種攻擊叫路德疲於奔命,但最嚴重的還是1525年的農民之戰。路德當然明白農民的要求是合理的,但他一生都反對人用反叛作爭取的手段,認為那是社會最邪惡的事件,因此他一直不贊成農民的反抗。除了上述原因外,他還害怕人把社會鬥爭等同於福音的道路。
  改教運動果然因著農民之戰而受到損害,而且從來都沒有完全復原過來。叫當時的學者、人文主義者,和溫和如伊拉斯姆(Erasmus)反對改教運動的,正是這種反叛的破壞力量。伊拉斯姆攻擊路德解釋的意志不自由的神學(屬於奧古斯丁一派的);路德為了答辯,寫了《意志的捆綁》(The Bondage of the Will, 1525),這是路德最優秀的神學作品,為聖經的神學提供了上等的辯護,指出自然人是怎樣受到自己的奴役,同時又陳述了基督釋放人的自由(參基督徒的自由,Freedom, Christian)。
  路德現在僅能在撒克遜區工作。為了加強本地之教會生活,他編了新的《彌撒》(Mass, 1523),之後又循眾要求,寫了《德國彌撒》(German Mass, 1526);為教區的牧師寫了好幾本書,包括關乎牧區事奉的、講道集、連禱文、禮拜儀式書、洗禮儀文、二十四首上乘的聖詩和音樂。1529年因著聖餐問題,使更正教發生分裂;同年的斯拜爾御前會議(Diet of Speier),又准許諸侯建立屬於國家的教會。路德在同一年寫了兩本影響深遠的信仰問答(Catechisms)︰《大本基督徒要學》,那是為牧師作教導用的;以及《小本基督徒要學》,是為所有平信徒寫的。此外,他還寫了許多神學、釋經和講章的作品,又把全本聖經翻譯過來,英文版的《路德全集》達五十五冊之巨。
  基督教界犯了一個最大的錯誤,就是把威丁堡一個修士摒諸門外,這是今天天主教學者也承認的事。路德臨終前對他的學生說︰「我把基督傳授給你們,是很純全、簡單,又沒修改的」,這句話可以總撮他一生的工作。1546年,亦是他把九十五條釘於威丁堡大教堂門前之後約三十年,他的遺體葬在此教堂的牆壁內,至今猶存。最能總結其一生者,莫過於他自己所說的話︰「我只是教導、宣講和寫作神的道︰我一點沒做過什麼……都是道做成的。」